Friday, December 28, 2007

谈词义的变化

每个时代的词义情况有所不同,这便是词义的时代性。在每个时代一些词义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词产生新的词义,有的旧的意义会消亡等。
基本上,我们可以从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来看词义的变化。

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是指称的对象由小类变成大类,比如“皮”在古时候是指“兽皮”,现在兽皮和人的皮肤都称为皮。

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称的范围由大类变成小类。比如“虫”,过去的动物都可以称为“虫”,《水浒传》中便把老虎叫“大虫”,现在“虫”主要是指“昆虫”。

三、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指称的对象由一个范围转入另一个范围,比如“兵”以前是指兵器,后来转指士兵。

Tuesday, December 25, 2007

"青”字溯源

在古时候,对颜色的用法与现在有所差别,“苍”是“深蓝”,“碧”是“浅蓝”,“蓝”是可以做染料的植物,在上古的时候(上古是指夏商周秦汉这个时期)不用来表示颜色。

“青”是不是绿色呢?让我们来看看“青”词义的演变,或许就可得知。

小篆里的“青”,下从丹,上生声,“丹”是代表颜色。在上古的时候,“青”是表示蓝色,如庄子《逍遥游》里的“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这里的“青天”便是指“蓝天”。“青”也指深绿色,如唐朝刘禹锡《陋室铭》里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到了中古的时候( 中古是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青”也用来表示黑色,如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将进酒》里便有这么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生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这里的青丝便是指“黑发”。

Tuesday, December 18, 2007

叶限姑娘——灰姑娘故事的原型

著名插画师画 Ed Young (杨志成)的 “Yeh-shen” 《叶限》,被称为“中国版的灰姑娘”,其实 《叶限》 的故事是出自中国唐朝《酉阳杂俎·支诺皋上》。叶限姑娘的故事可以说是灰姑娘故事的原型。

椐《酉阳杂俎·支诺皋上》载:"南人(云、贵、川、桂一带)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慧,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鳍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敝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里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内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玉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洞人以为禖祀,求女必应。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这个故事译成白话文的内容大意为下:
壮族姑娘叶限在母亲去世之后,遭受到后母的虐待。后母常派叶限作艰苦的工作,有次她偶得一条金色的小鱼,她将小鱼养在盆中。每每叶限呼鱼时,鱼才出来,别人怎样叫,这条鱼都不出来。这件事被叶限的后母知道之后,她的后母便心生一计。有一天,后母装扮成叶限的模样将鱼骗出鱼池,把鱼杀了吃掉它的肉之后还把鱼骨藏了起来。叶限回来后,呼鱼不出,她痛哭不止。后来叶限经“异人”的指点才知道鱼被后母杀掉了。 叶限取回鱼骨珍藏以后需要什么,只要向鱼骨祈求就行了。从此,叶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叶限去参加“洞节”,不小心将一只名贵的绣鞋弄丢了,被拾得此鞋的洞人带出海外卖给了一外国国王,国王到处寻找绣鞋的主人,因此找到了漂亮的叶限,把叶限与鱼骨一起带回国,并封叶限为后妃,过上显贵的生活,后母与后母的女儿则被飞石砸死。


Monday, December 10, 2007

谈帛金

有朋友说,我们这里俗称的“白金”应该称为“帛金”,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两本词典的词条都没有收入“帛金”此词,后来我在《百度百科》找到有关“帛金”的解释:

帛金,源于以前人们生活不富裕,亲友家里发丧,出席丧礼的都会送些数目为单的钱,帮补一下亲友办丧事支出,除了是对死去的人聊表心意,也实实际际地帮助一下在生的人。这笔放在白信封入面的钱是为“帛金”。“”是丝织品的总称,丝织品在古时是贵重物,“财帛”之意就泛指金钱。

帛金尾数一元的传统丧礼时送上帛金的金额,通常是在整数以外加上零丁的一元,以零一作结,例如101元,这与中国人的“长长久久”观念有关。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亲友参加丧礼都会收到由亡者家属送出、内含一元硬币及糖果的吉仪。 一旦亲友送出的帛金是整数,扣除吉仪内的一元,尾数便为九,导致丧事“长长久久”不吉利之意。因此,便要特别在帛金内加入一元,以便扣除吉仪内的一元后,不会以九字作结。

此外尾数一元也可取其单数,免得“坏事成双”。避免偶数是因为“双”与“伤”是谐音,有“伤心”的意思。尾数一元也可能是取其广东话的谐音,“一单过”即没有下次的意思。也有说法是取其普通话“一”的偕音,与“依靠”的“依”相似,意喻使伤心的亲友有所依(一)靠。

看了这解释,我推测“帛金”可能是广东方言区运用的词语,当然事实是否是如此,还有待查证。

Thursday, December 06, 2007


月亮
是天空的路灯
她那温柔的光
让爱玩的星星
找到回家的路

萤火虫
是大地的路灯
她提着小小的灯笼
带领迷路的朋友
找到回家的路

Thursday, November 29, 2007

想象的翅膀

看到〇,你会联想起什么呢?是数目字、英文字母还是其他东西? 看过一篇文章:在一个电视节目里,一个主持人在黑板上写上“〇”,问一群大学生:“这是什么?”许多大学生思考了好久才回答是“零”或英文字母“O”。主持人以同样的问题问小学生,小学生给的答案是许多成人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面包圈”“眼睛片”“肚脐眼”“围棋”“表”等等。

这篇文章使我想起有次和一位朋友讨论起有关童诗的创作,我提到了一首童诗里的一句“月亮是不是从天上走下来?”,那位朋友摇了摇头对我说:“ 不对,月亮没有脚,怎样能从天上走下来呢?我笑着回答:“这是用了比拟修辞手法呀!”

“不对,不对,根据词典上说人或动物用双脚向前移动,月亮没有脚,怎可以用走了呢?”

听了那位朋友的解释,我无言以对。这件事让我感到无限的感慨,什么时候起,我们逐渐将想象力留在童年时光。或许现实的生活就如坚硬的锉刀,毫不留情地磨掉了我们的想象力;生活的压力也漂白了我们对生活憧憬过的色彩。当生活是复印再复印后,我们也不知不觉中掉入一个不需要想象,只需要标准答案的世界里。

当生活压力燃烧了我们的想象力后,我们便习惯以我们的眼光和想法来教导孩子。当孩子给我们天马行空或异想天开的答案时,我们总会对孩子说:书本上不是这样说的,这样的答案是不合乎逻辑的,这样的答案是不对的。我们总有太多太多的理由将一切东西划分成对或不对。渐渐地,我们只能教的孩子不断地拷贝一个又一个标准的答案,孩子也不断地在重复又重复地在复制知识。

久而久之,我们孩子成了另一个我们,不会联想,也不会想象。请容许孩子们展开想象翅膀,让想象飞翔在辽阔的天空里。

Saturday, November 24, 2007

早晨



公鸡
叫醒了太阳
太阳
揉一揉眼睛
唤醒了天空
天空
换上新装
告诉人们新的一天
已经到来

Monday, November 12, 2007

白金非赙仪

我们常将向丧家的人家送的钱财称为白金。这或许是我们常将丧事称为“白事”,因此将向丧家人家送的钱财称为“白金”。
“白金”并没有这个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白金”的解释为“铂”的通称,“白金”是一种金属元素,多用来制作耐腐蚀的化学仪器,也用来做催化剂。在古代,“白金”也指银子。如在《史记 ▪ 品准书》里:“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
送给丧家的钱财应该称为“赙仪”。《说文解字. 贝部》新附对“赙”的解释为“赙,助也。”《玉篇 ▪ 贝部》对“赙”的解释为“赙,以钱财助丧也”,例如在《谷梁传 ▪ 隐公元年》里的便有说道:“贝玉曰含(含便是指办丧事放在死者口中的珠玉等,钱财曰赙。”

Thursday, November 01, 2007

月儿



月儿
当你如弯弯的钩子时
你是不是
想钩住星星
把星星当着你的耳环呢

月儿
当你如一把镰刀时
你是不是
想收割云朵
用云朵做你的衣裳呢

月儿
当你如一面圆镜时
你是想做谁的梳妆台呢

Friday, October 19, 2007

露珠


花儿
昨天深夜里
是不是月亮对你
说了感人的故事
使你的泪水
滴到叶子上

Tuesday, October 16, 2007

荷包蛋






太阳
是天空的荷包蛋
风不小心打翻了荷包蛋
天空
哗啦哗啦地哭了起来

Monday, October 08, 2007

蜗牛的话


别催我走得快一些
我小心一步一步地走
我怕
摔坏了我的小房子

Monday, September 10, 2007

平等的幸福——給甘地

“對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一樣的珍貴。我可不願意為了人類的身體而取走羔羊的性命。我認為,越是無助的動物,人類越應該保護它們。”∼∼甘地

我靜靜地凝視這一張照片,據說這是有關您的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張。照片中的您低著頭,赤裸著上身坐在您夫人的紡車旁看書,周圍的氣氛非常平靜,仿佛那天是個美好的星期天。看著這張照片,我在想,這時候的您在想些甚麼呢?想起外頭的宗教糾紛?想起令您感到困擾不已的種姓問題?還是您根本甚麼東西也不想,只是想好好地看完手中的書。您那專注的神情,讓我感覺到您仿佛要將自己和外面的世界隔開,隔開外頭的抗議活動,隔開種姓的問題,也隔開塵世的一切。想起前些日子,與一位印裔朋友談起印度這古老的國家時,朋友的那番話仿佛仍在我的耳邊回蕩︰“沒有甘地,就沒有印度。”或許,您已深深地融入那個古老的國家里,成為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對您的認識,應該要從歷史課本說起。歷史課本告訴了我,亞洲各國的民族英雄如何努力地為自己的國家爭取獨立。眾多的領袖中,只有您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您對付敵人的武器是如此的簡單——只是用了絕食作武器,便逼使英國人向您屈服。因為您,讓我知道了甚麼是非暴力主義。或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經歷了大屠殺,暴力的幽靈仿佛仍然在一些國家游蕩,惟有您篤信非暴力主義能夠拯救人民。當強國以暴力蹂躪殖民國家的時候,您給了人民另一種選擇。您利用精神運動來取代武裝暴動,利用祈禱來取代槍炮,利用沉默來取代炸彈。這一切也為您的國家換來了獨立。因為您的斗爭方式,使我對您這位長得孱弱矮小,反殖民的英雄人物產生了興趣。

(上歷史課的時候,老師常常這樣對我們說,我們有多幸運,我們是多麼幸福,我們可以在不流血的情況下,就獲得了獨立,不像印度這個國家,是經過了流血抗戰才獲得獨立的,所以我們要珍惜,我們要懂得感恩。我常想歷史能告訴我們些甚麼,佔有?權力?侵略?傷痛?毀滅?明年我們將慶祝獨立五十周年,然而民族主義、極端的言論、經濟蛋糕的秘密分配就如幽靈般一直徘徊在我們的身邊。)

因為對您的敬佩,我開始去搜集有關您的資料,只因為我想更了解有關您的生平事跡和您的斗爭方式。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認為您應該是政治家的典範,您不似一些政客以滔滔不絕的演說來鼓動群眾,也不像一些獨裁者聲嘶力竭地發表似是而非的言論來蠱惑人心。您只是以平和的語氣來向大家發表您的政見,並以身體力行來實踐您的斗爭方式。您近乎完美的形象,叫我不得不為您這位聖雄感到折服。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政客,有太多太多的口號,有太多太多的承諾,但是始終沒有太多的政治家、沒有太多的理想、沒有太多的行動。)

甘地,我一直把您擺在一個崇高的位置,這個想法直到我看到另一張照片,才慢慢地改變。那張照片里,一個賤民向人討水喝,給賤民喝水的人與賤民保持一段距離。那個人的表情好像那個賤民患有傳染病,如果不小心踫倒賤民,便會被傳染到病菌。看了這張照片,令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是那個人的表情。那種帶有恐懼的表情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我自問︰人與人之間為甚麼會存有這樣的歧視?種姓問題不是在您展開了赫瑞佔之旅後,隨著您的宣稱︰“賤民制度即將走到盡頭”而慢慢地結束了嗎?

(或許,這就像我們以為我們獨立了,但是吉利斯時不時仍然展示在我們的眼前,仿佛在暗示我們甚麼。一些人因此而害怕會被刺傷,所以不斷地往後退。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的思想仍然被民族主義殖民著。思想上的獨立,仍然遙遠……)

也是因為好奇,我開始搜集有關種姓問題的資料,我不明白為何這個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仍存有這種最不人道的種姓制度。一直以來,我總以為在日子的流逝中,在晝夜的交替中,古老的文化會慢慢地老去,然後被人慢慢地淡忘。其實,並不是所有的文化是會被人遺忘的,有些文化就像一棵老樹在每個人的心里札了根,就像種姓問題早已深深地在印度教徒的心里札了根一樣。或許,我實在難以想像種姓這古老信仰竟然能夠凌駕於現代法律之上。或許早在二千年以前由婆羅門教編纂的《摩努法典》已經將印度這片土地上的印度教徒的生活劃分,或許《摩努法典》早已深深地鐫刻在每個印度教教徒的心中。他們的終身大事、社交圈子、從事的行業,都是以這部法典為依歸。我感覺到種姓的問題仿佛是癌細胞一樣潛伏在這片土地上,隨時會病發。

或許,我們很多時候都沒有選擇的權利︰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國家,無法選擇我們的膚色,有時甚至無法選擇我們要信仰的宗教。賤民在許多個無法選擇下,寫下了他們一生的悲劇。每個生命的誕生,本應該是值得慶賀的,但是賤民孩子的出生,是值得慶賀的嗎?我無法知道,就像我始終無法想像當為人父母的在迎接新生命到來的時候,就有一把聲音在旁告訴小孩的父母有關孩子將來悲慘的命運。從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聲啼哭開始,他們就是其他種姓人眼中不潔的化身;從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聲啼哭開始,就等於掀開了走向不平等人生的序幕。

看到賤民的種種遭遇時,我不禁地自問︰當您從英國人的手中把印度解救出來的時候,您是否曾想過也要把賤民從沉重的傳統宗教的桎梏中拯救出來?從一疊又一疊的資料中,我仿佛看到了您走進一個賤民的家庭。您以卑微的姿態收容了這個家庭,不久您也收養了這個家庭的女兒。您的舉止震驚了許多人。我始終無法理解您收養這個女孩是出自對人性的尊重和平等,還是出自對賤民的憐憫。我也無法理解您是否真的企圖利用自己崇高的道德地位,來廢除這種歧視人性的制度。

對,“赫瑞佔”,您為賤民新起的名字。您認為“赫瑞佔”是神的孩子,有了這個新名字,大家就不會歧視這些神的子女。我不知道改了一個名字,是否就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以及改變世人對賤民的想法。在我們的身邊,確實是有一些人,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總想以換個名字來改運,或許大家相信,換個名字就能改變的命運。甘地,當初您給賤民取了這個名字,是不是也希望通過改個名字來改變他們命運呢?

如果改名字,就能夠改變一個族群的命運,那該有多好呀!在宗教巨人的面前,您看到了自己的矮小,您也不敢去踫印度教。當阿姆貝伽爾 提出了︰要改變賤民的命運,就要廢除印度教里的種姓制度。您做出了強烈的反對。我不知道您為甚麼會反對阿姆貝伽爾的立場,或許您擔心他這樣做會毀掉整個印度教。宗教就像脆弱的玻璃,我們總是不敢去踫它,我們總害怕不小心會將它打破,被它的碎片割傷。甘地,我在想,您反對阿姆貝伽爾的主要原因是甚麼呢?是因為您相信通過法律就能改變賤民的命運,還是缺乏改變的勇氣?

(勇氣,說起來是多麼的容易,但是勇氣卻是那麼的難擁有。面對著不平等的事情,有多少人敢站出來說話?在這黑白不分的年代,勇氣是虛擬的希望。)

您的政治斗爭生涯里,最有效的斗爭策略是拒絕進食,不時地公開絕食。曾經您以水與食鹽,逼使英國政府走投無路,屈服就範,但是我怎樣也沒有想到您把這一招也用在逼使阿姆貝伽爾屈服上。您為甚麼要以“禁食至死”來逼使他讓步呢?我在想,有誰願意承擔逼死聖雄這個罪名呢?甘地,您可知道就因為您的害怕,徹底地將改革動力消損了。您為印度爭取到獨立,給印度人民自由當禮物;但是也因為您反對廢除印度教里的種姓制度,您送給了賤民最不幸的禮物。

甘地,或許您本身就和許多人一樣,從未想過要放棄印度教,所以從一開始就不贊成阿姆貝伽爾的主張。或許,是失望吧!阿姆貝伽爾知道自己無法將種姓制度從印度教廢除,他只好選擇了放棄這個宗教。我也慢慢地了解到賤民們對阿姆貝伽爾的尊敬多於您。或許這個與他們出身背景相同的領袖,才能真正了解到他們的血和淚。但是您,始終是在霧里看花,隔了一層。甘地,記得小時候的我經常聽到大人說,這片土地的印度人是幸福的,在馬來西亞沒有因為他們是賤民而歧視他們。原來不被歧視,也是一種幸福。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幸福總是那麼地遙遠,沒有想到幸福是與我們如此地靠近。幸福可以是那麼地簡單,但是又是那麼地困難

(在這片土地上,許多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在不擁擠的教室接受母語教育,許多學生祈求不在白蟻蛀蝕的學校上課,許多學生期望他們的努力能夠換取上大學的入場券,他們也一樣在期待著——平等。有時候,一些看起來是如此容易得到的夢,事實上是那麼地遙不可及。我們祈求的夢想,甚麼時候可以實現呢?我期待……)

甘地,您將印度人民從英國人手中解救出來,給了他們自由的幸福。今天或者未來,有誰能夠將賤民從歧視與不平等裡解救出來呢?會不會要等待另一個甘地出現的時候,平等幸福的日子才能夠到來?

(星洲日報�文藝春秋•第九屆花蹤文學獎馬華散文首奖作品)

Friday, August 24, 2007

“新村”的由来


“新村”此词大约在我国1948年紧急状态时开始运用的。当时马来西亚尚未独立。殖民政府要孤立当时裕争取独立的马来亚共产党,以切断他们的供应线,便派军警将在森林边耕种的华人搬进用铁丝围起来的地方。这些地方便称为“新村”。“新村”此词是意译自英语的“New Village”。

根据我国房屋及地方政府部的调查显示,原有的452个华人新村已减至450个,同时,有24个已失去华人新村的容貌;因此,马来西亚的华人新村实际上只剩下426个。

Monday, August 06, 2007

蒲公英


你是小小的旅行家
风一来
就打开降落伞
到处去旅行

Friday, August 03, 2007

奇特联想识字法的探索与实践

汉字是方块形的表意文字,由图形演变而来,字数多,字形复杂,各种笔画、结构差别很细微,难于辨认;汉字本身不能表示读音,必须一个一个地记,有时一个字还有多种读音。因此,许多人认为汉字有“三多三难”,即“字多,难记;形多,难写;音多,难读”。但是,如果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采用奇特联想法来识字,不但可以对学习汉字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什么是奇特联想识字法呢?奇特联想识字法就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在识字过程中,通过对字的音、形、义的分析,找出三者之间的联系点展开奇特联想,从而在大脑中呈现相应的物象以增强记忆,然后通过暗示学习加以巩固的一种识字方法。

  一、奇特联想识字法的理论依据

  (一)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  汉字虽然量多形繁,音义繁杂,但其也有拼音文字难以企及的优点:汉字是最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像积木一样,可以灵活地拼形。据统计,汉字中有80%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基本字和偏旁部首拼合而成的。我们认识了基本字以后,可以很快地认识一大串字。如我们认识了“令”以后,学习“冷、铃、邻、岭、拎、怜”就很容易了。同时,汉字又是联想的产物。由象形字演变过来的汉字,至今还能反映事物的特征,如“水”、“火”;由指事字、会意字演变过来的汉字,我们可以从字形推断它的意思,如“本”、“从”。香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把汉字比作一座宝山,他说:“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如在田中用力之人谓“男”,“止为武”,体现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爱好和平的愿望。汉字的形象性很强,不少汉字通过横、竖、撇、捺的奇妙组合,使它成为有影无形的图画,不再是僵硬的符号。“笑”轻松而欢快;“哭”望之而悲伤;“巧”灵,“拙”笨;“轻”令人有飘浮感,“重”一望而沉坠;“傲”自大,“卑”沮丧。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能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首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学生的思维特点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奇特联想识字法就是在识字过程中把抽象的汉字变成具体形象的画面,使学生在观察、联想中发展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汉字的音、形、义对其的印象便更深刻。  其次,奇特联想法是世界上公认的记忆秘诀。哈利·罗莱因先生在《惊人的记忆法》中非常推崇这种方法,该书曾成为美国最畅销的书。所谓奇特联想法就是通过离奇的、特别的联想,在头脑中呈现相应的物象来增强记忆的方法。而小学生的想象恰恰就非常奇特,他们常常将一些成人看上去毫无关系的事物连在一起,组成奇异的形象、场面和情节,或者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加以拟人化。因此,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通过奇特联想法来识记是特别有效的。如“滚”的字形较繁,学生用一般的识字方法往往较难记,有些学生学过后常常写成错别字。但如果采用奇特联想法来学习就不同了,一位学生是这样想的:发大水了(三点水旁),一只大公鸡(公)被大水冲到衣服里(衣),到处乱“滚”。另一位学生则说:下大雨了(三点水旁),一位老公公(公)穿着雨衣(衣)出门,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地上打了个“滚”。于是全班同学都在欢乐的笑声中,轻而易举地记住了‘滚’宇,而且很难遗忘。

  二、奇特联想识字法的课堂操作
  (一)自学课文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先让学生在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后,自由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拼拼字音,看看字形,想想意思,初步感知全文,同时为奇特联想识字打下基础。

  (二)联想识字  常用的奇特联想识字法有:   (1)图示法。根据汉字的形状,用简笔画画出相关事物的形状,建立字与图画的联想。如识“月”字,可画出弯弯的月亮;识“水”字,可画出流动着的水。  (2)演示法。用动作来演示,表示汉字音、形、义的关系。如识“看”字,可以用一只手放在眼睛上遮住阳光,往远处“看”;识“灭”字,可以用一块板在火上一压,火就“灭”了。  (3)会意法。通过分析会意字的部件来识记字形,理解字义,记住字音。如识“囚”字,人关在牢房里就是囚禁;“灾”字,屋中起火就是灾害。  (4)谜语法。用谜语的形式来分析字形,猜想字义。如学“饭”字,猜谜语“反复吃的食物”;识“炸”字,可编谜语“左边有火,怎能放心”。  (5)故事法。根据字的音、形、义,想出一个故事情节,并作形象描述。如识“疑”字,可以编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在山上遇到一只野兽,他心里想:我用匕首(匕)刺还是用箭(矢)来射,用短矛( )来戳还是赶快逃走( )?他疑虑不决,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此外还有儿歌法、引申法、比喻法等,联想时,可根据生字的特点,灵活地运用。

  (三)放松回忆  保加利亚的拉扎诺夫创造的暗示学习法是运用身体的放松练习,大脑注意力的集中和暗示原理二者的高度统一来强化人的自我感受,从而提高记忆力。汉字是表意义字,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幅图画,有利于用暗示学习法学习。在让学生用暗示学习法回忆生字时,教师可播放节奏缓慢优美抒情的音乐,学生边听音乐、边慢慢放松,使大脑得到休息,进入最佳记忆状态,然后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读生字,讲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并注意吸收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奇特联想的实例。学生边听,边有大脑中浮现出生字及有关的物象,以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

  (四)综合运用  在学生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后,要引导学生再次展开联想,用上学过的生字说一段话,例如,学了“冻、保、藏、晨、晚、炎、凉、肉”后,有个学生说:“一天早晨,妈妈把红烧肉藏在冰箱里后,就到保险公司上班去了。”一个学生说:“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冻得全身哆嗦,奶奶让我快穿上大衣,当心着凉。”开始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仔意挑选几个生字说几句话,以后可逐步提高要求,尽量把学过的生字都用上,如有位学生说:“一天早晨,叔叔带着我们几个小朋友一起到郊外玩。一路上,叔叔一直保护着我们,到了中午,天气非常炎热,我们几个藏在大树底下休息,小伙伴们有的吃牛肉干,有的吃果冻,还有的吃凉菜。傍晚,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五)巩固练习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知识要加强巩固。  
l.以自由读、集体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对所学的生字作进一步复习巩固。  
2.通过朗读课文,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加深记忆。  
3.安排书写练习,如指导学生在四字格中抄写生字或进行看拼音写汉字、听写等练习。 
4.设计游戏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奇特联想识字法的优势
(一)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识字负担、提高识字巩固率。  由于学生在识字过程中,通过奇特联想法和暗示学习法,把枯燥的文字联想成一幅幅具体形象的图画或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识记字形,理解字义,不但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识字负担,而且印象深刻,很难遗忘。如“藏”字,字形非常复杂,很多成年人也经常写错别字,在奇特联想识字过程中,可先讲清“藏”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艹、爿、臣、戈”,再讲清各部分的意思,然后结合故事演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大臣(出示 “臣”)发现敌人在后面追他,他就赶快跑到一个卖兵器的地方,这时,他看见墙角有一团草,他就马上把草拿来放在自己头上(拖动“艹”,组成 “ ”),他又看见旁边有一大堆木柴,他连忙把木柴搬过来,放在自己左边(拖动“爿”,组成 “ ”),这时,他又发现自己的右边还露在外面,他又赶紧去拿几件兵器放在自己右边(拖动 “戈”,组成“藏”)。敌人追上后,看了看就走开了。学生津津有味地听着,目不转睛地看着。师接着问:敌人为什么没发现呀?生答:因为大臣藏起来了呀!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轻轻松松地记清了字形,还理解了字义,有的学生兴奋地说:“这个藏字太有意思了,太容易记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我们曾对奇特联想识字法和一般识字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比较。调查的方法是在两个班同时用两种方法教学10个生字,然后当堂进行听写检查,结果实验班的巩固率略高于对照班。两周以后,再进行同样内容的测试,实验班所学的生字巩固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性检验效果非常显著。
  
(二)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促使全面发展。  学生在展开奇特的联想时,其实就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他们在联想时,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在表达中,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思维活跃,往往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教师在识字过程中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的导师,起着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学生在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思考,有所发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在识记“稳”字时,一个学生说:“禾苗(禾)很着急(急)。”很多学生马上问:“禾苗很着急,怎么会稳呢?”一个学生说:“禾苗(禾)急急忙忙(急)地长出来了。”另一个学生马上补充说:“农民看见后‘稳稳当当’地走了。”另一个学生则说:“春天,一位农民在田里种禾苗(禾),他心里想(心),到了秋天,我带着镰刀( )和铁斗(彐)来这里收割,这样,我今年的生活是安稳(稳)了。”在运用生字进行说话时,同样如此,如运用“你、话、的、懂”说话时,有的说:“你说的话,我听不懂。”有的说:“他说的话,你能听懂吗?”有的说:“你很听话,是个懂事的孩子!”还有的说:“你去和懂礼貌的丁丁说说话。”……不同的句子,学生能说出几十句。  此外,奇特联想识字法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看着抽象的文字展开联想,因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文字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部件的意义推断出整个字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字形展开联想,在脑海中画出一幅幅奇特的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求学生在联想识字中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识记方法,还要运用生字说一段话,从而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资料转载自中国教师网站
http://www.cn-teacher.com/runwen/xklw/yw/200703/149237.html)

Wednesday, July 25, 2007

biang biang 面

上面这个字只用在陕西一种面食的名字里,发拼音的biang 2声。这张照片是我到乾陵黄土民俗村时拍的。
这个书写复杂,但来源已无法考究,只留下一首口决方便记忆:“一点飞上大,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
  至于为要发biang音,吃过的人应该知道,biang biang面非常宽,俗称“裤带面”,在加工时要把面在案板上摔打,会发出biang biang的声音,于是就被老百姓称为biang biang面。

Wednesday, July 04, 2007

“膏”的写法

我很习惯写”膏”的时候,遗漏了“月”上的口字。后来 ,和很多朋友谈起,原来很多人都会将“膏”字写错,有位老师教了我这样记住“膏”的字形: 高高的天空下有月亮。这个方法挺好的,这样我轻易地将“膏”记牢了,也不会将“膏”写错。

Monday, June 11, 2007

《现代汉语词典》2005版新收录的词条之一

阿尔茨海默病
阿伏伽德罗
常量
阿是穴
哀歌
埃博拉出血热
挨饿
挨打
挨过来
挨板子
挨批
挨宰
挨整
癌症
矮半截
艾蒿
艾叶豹
艾鼬
爱管不管
爱说不说
爱岗
爱将
爱侣
爱神
爱惜羽毛
爱欲
安保
安抵
安度
安居
安乐椅
安眠药
安培表
安寝
安全玻璃
安全带
安全线
安然无恙
安如磐石
安如泰山
安危
安慰赛
安享
氨气
氨水

Tuesday, May 22, 2007

山和海

之一 山

小时候
爸爸是座青绿的山
我们姐弟是松鼠
总爱围绕在山旁
唱着 闹着 玩着

静静地微笑地站着
容忍我们的胡闹
默默地守护着我们

长大后
爸爸是座巍峨的山
我们姐弟成了大鸟
拍拍翅膀 昂然起飞
飞向远方 飞向蓝天

静静地为我们送行
它早已经默默地为我们
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


之二 海

小时候
我们是细细的小溪
哗啦 哗啦 哗啦
朝向大海奔去
无论路途多辛苦
总有天会投入
大海妈妈的怀抱
躺在大海便会抚平伤痕

长大后
我们成了大海
妈妈是海上的太阳
不管我们在天涯海角
日日夜夜
为我们送来温暖

Friday, May 11, 2007

词汇不同于词

最近,在《文字癖特区》里谈到家饰店是否是新词汇。在这篇文章里“词汇”的运用不是很恰当。这里应该是用“词”。
“词汇”和“词”的意思是有所差别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词汇”的解释为“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也指一个人或一部作品使用的词,如鲁迅的词汇”。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对“词汇”还做了如此的解释:“词汇不能指单个词,这一点,正如不能用‘森林’来表示任何一棵‘树’一样”。
“词”则是“能够单独成句、单独做句子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的语言单位”。因此,“词汇”不同于“词”。

Tuesday, April 17, 2007

菜色、菜式大不同

一些人误将菜肴的品种样式称为“菜色”,其实菜色并没有这个意思。在古代,“色”的常用义是“脸上的神情、气色”。《说文解字. 色部》对“色”的解释为“色,颜气也”。 “菜色”此词在古时候是指“饥民营养不良的脸色”,如《礼记.王制》里的:“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
今天,菜色的意思仍是营养不良的脸色,《现代汉语词典》对“菜色”的解释为“指人因靠吃菜充饥而营养不良的脸色”,如脸有菜色。
如果要指菜肴的品种样式或是不同地区的菜肴,应该是“菜式”,而非“菜色”。

Tuesday, April 10, 2007

《獾的礼物》— 走出死亡的悲伤

对许多儿童文学创作者来说,作品的内容最好展现美好的结局,对于一些较负面的课题如父母的离异、自闭、死亡的课题就很少去触及。尤其是死亡这个课题,更是一些创作者的“禁忌”。对大人来说,要向孩子说“死亡”是敏感的,而且也不容易说清楚的。或许这个原因,使到许多儿童文学创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不愿意触死亡这个课题。
身为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是否应该思考,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把一些信息传达给孩子,让我们的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接受一些学校课本学习不到地东西,就比方与孩子们谈论有关死亡的课题。如果我们的孩子在整个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被教导如何接受死亡的和面对死亡,那么当有一天他们面对一些朋友或亲人的离去时,便会不知所错,不知道如何去面对。
在中文世界的儿童文学中,与孩子谈死亡的文学作品是非常少;在西方的儿童文学里,如绘本便用与不同的角度和孩子们谈死亡这个话题。最近,看了几本有关以“死亡”为主题的绘本,如《獾的礼物》《想念巴尼》《外公》等。这些作者和画家在处理死亡这课题,都处理的非常好,没有将“死亡”这课题写得严肃、呆板或说教。在这些作品中,令我感受最深刻的便是《獾的礼物》。《獾的礼物》的作者和画家都是同一人 ——来自英国的苏珊 ● 华莱。
《獾的礼物》是一本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一本绘本。这本书的主角——獾知道了自己即将死亡,他便想办法让它让朋友学习如何面对死亡,最后它的朋友中从獾曾为大家所作过的一切,慢慢地从悲伤中复原过来。作家苏珊 ● 华莱将沉重这死亡的课题,写得很温馨。《獾的礼物》在一开始就说,獾是一个让人信赖的朋友,他总是在帮助大家。他已经很老了,老到什么事情都知道,甚至他能预知自己死亡的到来。作者通过獾这个智者来诠释什么是“死亡”。“死亡只是让它离开它的身体……,它会走向隧道的另一个……”。隧道给我们的感觉是使神秘和深不可测的,这个意象和死亡的意象是相当的接近的。
獾对死亡是持着无畏无惧的态度。当死亡那天来临的时候,它做好了应该做的事情后,便写了一封信给它的朋友们。(其实信的内容非常简单:我到长长隧道的另一端去了,再见。)在谈到獾如何死去,故事是这样写的“他做了一个美妙的梦,梦见自己在跑,前面是一条长长的隧道。他愈跑愈快,最后觉得自己的脚脱离了地面,觉得自由了,不再需要身体了……”。这一段将死亡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平静和安详。作者似乎将死亡写成是一种地解脱,一种自由。作者显然地是要让孩子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 将对死亡恐惧降到最低,
作者除了细致地獾描写了如何面对死亡,也描写了它的朋友如何从死亡的悲伤中走出来。作者似乎有意将獾的“死”安排在冬天,因为冬天代表了寒冷和冷漠。这样的日子似乎加剧了獾朋友们的悲伤。幸好,獾的朋友们的悲伤随即将降临的春天而慢慢地淡化,春天代表了温暖和希望。春天快到来的时候,獾的朋友们开始在串门子,他们都回忆起了獾教过它们的事情,也慢慢地从与獾度过美好时光的回忆中走出哀伤。书中写到“等到最后的积雪融化了的时候,动物们地悲伤也慢慢地融化了。”从冬天写到春天,也象征着獾的朋友们从悲伤中走出来。
这本书名为《獾的礼物》,所谓的礼物便是獾曾为朋友做过许多事情成了朋友们最珍贵的宝藏。如书中所说的:“獾给每个朋友留下了离别的礼物,他们可以永远珍藏下去。有了这些礼物,他们就能够互相帮助。”我们可以从獾朋友的谈话中,知道獾给了他们什么礼物,例如獾何教会青蛙滑冰,使青蛙成了滑冰高手;獾教会了狐狸如何系领带,现在狐狸会系各种各样的领结。如果我们细细地读完这本书,便可以发觉到獾给朋友最大的礼物是让他们了解到了生命的意义。
《獾的礼物》让我们看到了回忆的力量,当我们最亲的人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与那个度过的美好时光的人将会存在我们的心底,让我们从伤痛中恢复过来。这本绘本在描写獾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它的朋友们如何止痛和疗伤,都是别具意义的,所以这本绘本不但是本有关死亡的书,而且还是本有关生命的书。

Tuesday, March 27, 2007

距离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很远,
你看云很近。
~ 顾城《远和近》
对我来说,距离就像是玻璃。
我常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多远呢?血缘与血缘之间的距离又是多近呢?民族与民族之间存有怎样的距离?我们和土地的距离又该如何去衡量呢?
一直以来,总以为靠得近,就没有距离。从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只要我们不倦往来,在往来中多了解彼此,就不会有距离。从小就和其他民族相处得很好的我,总认为我和友族朋友之间没有太大的鸿沟。最近为了编辑教材,需要找一些有关其他民族的禁忌和习俗的资料,才发觉自己知道的是那么的少,所知道的东西是那么的表面。
谈起马来人的禁忌和习俗,我只能说他们不吃猪肉、不喜欢狗、在斋戒月的时候,太阳出来后就不能吃喝。当我要再深入一点儿谈下去的时候,就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什么也说不出来。什么时候起,我和友族有道自己也不知道的墙。
从一叠又一叠的资料中,我开始深思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其他民族的了解有多少。或许,在观赏各民族文化表演的时候,大家感觉到彼此的心靠得很近,于是我们轻易地将文化表演和相互了解画上了等号。在佳节互相拜访时,大家忙着问候、品尝美味,一切都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气氛。所谓的文化表演后,所谓的佳节时互相拜访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留下的激情,能让我们更了解双方的文化吗?留下的感动,能将彼此的距离拉近吗?或许,更多时候,文化表演只不过是舞台的一部分,佳节的互相拜访只不过是庆祝佳节的其中一个方式。当热闹回归平静时,我们又回到各自的天地里生活,然后将“了解”和“交流”交给下次的文化表演和佳节拜访。
如果近并不表示没有距离,那么远也不表示有距离。近和远的距离不是以空间和时间来计量的。就像从这里到遥远的神州大地,对我们这辈的人来说是路程的距离。因为懂得中文,因为来自同一个文化源头,我对黄土地有份亲切感。在许多的古诗词中浏览了山水风情,所以我不倦跋涉到那里,去感受诗中的岳阳楼,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让古人和我通过文学,跨越时空的距离做心灵的沟通。从此时到彼时,虽然是岁月的距离,但是有了文学这座桥梁,岁月并没有将我们的距离拉远。通过文字、通过文学,我们是如此的靠近。
对父亲这一辈的人来说,从这里到遥远的神州大地,是血缘与历史的距离。那里有他的亲人,有他年轻时的理想,因此父亲对黄土地有份我们这一代人不能理解的情感。因为遥远的地方有素未谋面的亲人,父亲对那里便有长长的思念,所以他不倦跋涉,去探望他们。对我来说,血缘太模糊了,家族的历史太遥远了。虽然大家说着同样的家乡话,但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背景,就像一堵墙,将我们隔开了,我的感觉始终是在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有的距离像透明的玻璃,彼此都能看清对方;有的像黑玻璃,总有一方看不清对方;也有的像半透明的毛玻璃,彼此都看不清对方。无论距离像什么玻璃,我们都得小心拿捏,因为玻璃易碎,破裂的玻璃会割伤彼此的心。

(1 194个字)

Monday, March 12, 2007

汉语为何需要规范?

大马华人日常使用的华语需不需要规范?如果有规范的需要,那么,应该如何规范?规范工作,应该由谁来主导规范?大马的华语规范课题,真有那么难吗?这一期,就由对此课题素来有研究的杨欣儒(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副主席)和谢增英(出版社执行总编辑),发表他们的看法。

Q1.是否使用“正确”的汉语,就不存在规不规范的问题?

杨欣儒:数学可以有“正确”或“不正确”,但是搞语言,我们一般都说“标准语”(standard language)、“标准化”或“规范化”(standardization),规范的华语。

谢增英:“规范”这个词是始自50年代在中国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提出的。语言规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应共同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语言规范便是使语言有更好的发展,人们更好的交际。所谓的规范会随着时间的改变,从前不被接受的词语或许将来会被接受;一些字词的读音会改变,如“说服”原来的读音是shuì,现在是shuō;一些原本属于不规范的词语如“饮品”,在最新《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便收入了此词。

Q2.大马的华语使用,需要规范吗?有多紧急?

杨欣儒:我国的华语,向来都受到方言、国语和英语的影响,而目前有日益严重的趋势。语言规范化工作急不来,也必须有传媒的配合,逐步推行。教育部的三大机关,即课程发展司、课本司与考试司向来对中华语文的规范化工作,都积极和紧密的配合。

谢增英: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概念:学英文要学一口“最流利标准”的英语;学华文只要求“可沟通”就好。何以在学习华文不依照它的语言规则来学习?如果我们想将我们的华文搞好,我们便不可以逃避规范这个课题。

Q3:在华文教育方面,由于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华文科在1982年决定与中国接轨,在学校课本里统一使用汉语拼音及简化字。因此,本地学者认为,大马人使用的华语深受方言、英文和马来文的影响,故词汇最难规范,最多歧异。你们的看法呢?

杨欣儒:我国的华语,词语深受方言、国语和英语的影响,俯拾即是,例如方言“标青”似乎取代了“出众”“卓越”,华文报章甚至大标题也是这么印出来;其他如“入伙”“入伙纸”,规范的词语是“入住”“入住许可证”。 受到国英语影响的词语也不少,例子:“吃风”“吃风楼”,规范的说法是“度假别墅”。我们几乎再也听不到“万”字,到处都是“几十千”“几百千”。“巴仙”(百分)、5巴仙应该是百分之五,或5个百分点。 此外,语法也受到干扰。方言影响的例子:写给它完(应该是写完它)、湿到完(湿透、全湿)、看没有(看不到)、你看先(你先看)、给钱你(给你钱)等等。国英语影响的例子:等你在学校大门口(在学校大门口等你)。 所以,语言规范化应该涵盖语音、词语和语法,而其中最困难的是词语规范化,它并不纯粹受到方言和国英语的影响而已,最主要还是大量的新词新语的出现。中国《现代汉语词典》2004年第5版中,才收录了“第一时间”和“光碟”。“出格”词典的释义是“言语行动与众不同;超出常规”,不过“出位”却没有收录。有许多刚出现不久的词语,工具书还来不及给它定位,当然也来不及收录,所以经常给教育和语言工作者不便。

谢增英:如果从语言变异的角度来看,语法和语音是比较稳定的,词汇相对来说是比较敏感的。马来西亚的华语可以说是普通话(汉语)的变体。这种变异就表现在新词和借词上。现在,对语言的影响,还包括了网络语言的影响。

Q4:“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是在2004年2月11日成立,主席是当时的新闻部副部长拿督林祥才,去年初才由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韩春锦接任。该理事会的目的是要统一大马各个政府部门、地方及非华裔领袖的中文译名。 有者认为,在华语规范课题上,教育部欠缺媒体约束力,往后理事会公布的规范词或译名,恐怕不会获得媒体一致采用?你们认同吗?此外,规范华语并要获得一致使用,需要公权力介入吗?规范工作,应该由谁及怎样进行?

杨欣儒:只要传媒达到共识,根据华语规范理事会公布的,采用一致的译名和词语,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例子:登嘉楼、令吉、砂拉越等词语传媒不是一致采用了吗? 华语规范理事会只要是由官方机关管辖,在推行语言规范化的工作上,对传媒还是有一定的制约能力。现在教育部副部长担任主席,理事会在中小学方面推动语言规范化工作应该更加得心应手,因为有教育部三大部门的配合。 华语规范理事会由6个小组,分别是译名(小组主任为吴恒灿)、语音(徐淑芳)、语法(罗华炎)、文字与词语(杨欣儒)、信息(池光荣)、出版(王治强)。在推行华语规范化工作上,要看是哪方面,就由有关小组去进行。 目前最积极的小组是译名组,该组已经进行的工作包括内阁华文译名、国家元首、各州统治者、州务大臣的译名、各州和首府的译名、政府机构、吉隆坡公共建筑物等的译名。该组目前要做的是吉隆坡路名的华文译名、本地食品和水果等的译名。

谢增英:一般上语言规范地工作应纳入国家进展。毕竟语言规范化的工作是个相当艰难和复杂的工程。规范的工作由国家来进行,会比较恰当。此外,我们应该有个学术机构,针对我们的用词做研究。根据中国语言学家苏培城的说法: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具有稳定与演变两重特性;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规范标准要以坚持(对应稳定)为主,调整(对应演变)为辅。

Q5.你们认为,是否应依据中国的来规范词汇?是否应该保留具有大马特色的词汇,譬如“巴刹”、“榴槤”?

杨欣儒:如果是本地专有的词语,我们就必须保留我们自己原有的词语,例子有:新村、组屋、华小、独中、华社、椰浆饭、沙爹、印度煎饼。 有些本地译名或词语会差生混淆,例子:晶露(cendol),本地小贩译为“煎堆”是错误的;煎堆是中国一种用小米面、绿豆面调成的薄饼。英语calculator本地译为“计算机”并不规范,计算机是电脑,应该是“计算器”。本地各华文报纸对ASEAN的译法也不统一,有“东协”“东合”,新加坡则译为“亚细安”,如果要和世界接轨,应该译为“东盟”。 有些实同名异,我们和中国、港台的词语不同,例子:华乐(中国叫民乐,台湾叫国乐),澳洲(澳大利亚,澳洲是洲名,不是国名)、我们用音译的“纽西兰”,中国采用半音译,半意译的“新西兰”。 至于异族的译名,中国必须以“名从主人”的原则,根据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译名手册1》的译法。例子:阿都拉(中国过去译为阿卜杜拉)、纳吉(中国的译名为纳吉部)、我国货币名称令吉(中国的译名为林吉特)。至于中东的人名,我们只有根据中国的一套。

谢增英:如果某个词,如motorcycle已经有了“摩托车”音译词,我们就应该选用它。我看我们的传媒用的有单车、电单车、摩哆、摩哆车等,既然已经有一个统一的音译词,我们为什么不用呢?但是如果有关词语是我国独有的,例如冲格、椰浆饭、巴冷刀、等,就应该保留。中国学者田小琳就把这种词语称为社区词。所谓社区词便是反映本地社区的社会制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词语。

Q6:谈谈你们对于“正音”的看法。有人认为,不必吹毛求疵,只要语言起到沟通的作用,也不必在乎正音不正音。你们的看法呢?谁最需要“正音”?

杨欣儒:教育界和传媒,尤其是中文电台必须注意“正音”问题,因为这两方面都是示范单位,有着教育学生和指导大众的作用。如果我们的播音员一开口,听众就知道她们属于哪种籍贯的人,就很难使听众接受她们的语音了。 有些播音员并不注重语音,经常都念错音,例如把“暴殄(tian)天物”念成暴“珍”天物,把“拈(nian)花惹草”念成“沾”花惹草。华语教师和播音员也必须注重轻声、儿化等语音问题。此外规范的语法和词语的掌握,教育界和传媒也不能掉以轻心。 当然,规范的程度,要看使用者的身份。如果是商界、小贩、或其他行业,我们的要求是只要他们讲华语就行了,不必强求完全用规范的华语。只是招牌、广告等用的汉字,我们就必须注意,不能用错别字、生造字。

谢增英:发音不准确确实会影响交际。新闻播报员、电视台主持人、语文老师,最需要正音。语言的规范有一定的层次性,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依照一定的标准。而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会有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Q7:你们如何看待中文媒体被指责:没有扮演好使用规范华语的角色?

杨欣儒:在规范课题上,传媒难逃其咎。传媒作为信息的载体,与信息本身一样,对大众的影响是极大的,甚至对如何使用正确的语言,有直接的影响。传媒不仅背负着传达信息的任务,而且还负着语言的传播和示范的任务;因此编辑、记者、主持人的语言质量如何,将会直接影响读者、观众和听众的语言水平。 身为传播媒体的其工作者,应该严肃对待语言的使用,坚决摒弃语病,认真研究和把握语言规律。以电子媒体(电台、电视台)来说,除了词语的掌握外,我觉得语音这方面是可以做的更好的。以平面媒体(报章)来说,在用词、句子的结构上应该可以做得更好。因此,媒体工作者不可以忽略他们对读者群和听众起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我们建议,传媒可以:

(1)应该多观察最新的工具书,例如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2)多参考主流传媒,即《新华社》的资料;
(3)接受最基本的语言规范训练,《联合晚报》曾让职员接受此训练,还编汇了一本规范指南,效果很好。

谬用词语贻笑大方
1.稽查:指检查违法行为,例如稽查走私活动;它也指担任这种工作的人。不过我国社团,甚至华基政党也设了这个职位。规范的词语是“查账”。

2.不劳而获:指自己不劳动而取得别人劳动的成果。不过各社团个政党选举时就往往有许多“不劳而获”的职位。规范的词语是“没有对手而获胜”。

3.鸠收:《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鸠收”,不过却收录了“鸠合”“鸠集”(也作“纠合”“纠集”),都是贬义词,所以社团和学校就不宜“鸠收”各种费用,而是收取费用。

4.您几岁?:我们要知道老人家岁数,通常都会问“您几岁?”,这是用错词语。"你几岁?"只能问十岁以下的儿童,问成人等于在骂人。 我们应该问"您多大岁数"或"贵庚"。

5.炙手可热:贬义成语,原本指“手一接触就感觉热得烫人”,后来引申为“形容某人借以骄横放纵、胡作非为的权势之大”。现代作家沙汀的《淘金记》写道:因为他亲眼看见他在二大爷家挑水劈柴,做着粗笨活路;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

6.粉墨登场:出自臧懋循《元曲选后序》:“而关汉卿辈至躬践排场,而傅粉墨。” 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例句:这次轮到某某人粉墨登场,竞选国会议员。

7.侧目:出自《战国策 · 秦一》:“(苏秦)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侧目”现在的意思指“斜着眼睛看,表示畏惧或愤怒”。 “某某学生卓越的成绩,令某部长侧目”为错误句子。学生有卓越成绩,应该是值得大家称赞的事情,故用了“侧目”之后,称赞就成了畏惧或愤怒;当一个人有出色表现的时候,我们投以的是“赞赏”的眼光,不是投以畏惧或愤怒的眼神。

8.惨淡经营: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里的“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 ;指苦心谋划并从事某项行业,并非指“经营得不理想”。 例句:食客避食鸡,生意大跌,鸡饭档惨淡经营。

9.差强人意:出自《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指大体上还令人满意。 例句:我国的羽毛球员表现差强人意,在八强赛就全军覆没。

10.常年:在《应用汉语词典》里,“常年”的解释有四种:一、一年到头,如:他常年坚持冷水浴。二、长期,如:常年法律顾问。三、年年;年复一年,如:他常年披星戴月做勘探工作。四、平常的年份(区别于“丰年),这个村的小麦常年亩五百多斤。由此可见,“常年”不是指一年一度的意思。所以,“常年”和“会议”搭配,就成了“一年到头的会议”。

11.染指:《现代汉语词典》对“染指”的解释为“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也比喻插手或参与分外的某种事情”。我国选手们刻苦训练,目的是希望能夺得汤姆斯杯;如果媒体用“我国的羽毛球队有机会染指下届的汤姆斯杯”,整个句子的意思便和所要表达的意思便有所差别了,选手们的希望都成了非分之想。 (杨欣儒、谢增英提供)

(转载自《南洋商报,优教育》

Tuesday, February 06, 2007

风哥哥的捉迷藏

我找风哥哥玩捉迷藏
风哥哥答应了
“一 二 三
你藏好了吗?”
风以为藏了起来
我便找不到它
走到了树林 看见树叶在说悄悄话
我知道风哥哥藏在什么地方
“找到了,你躲在树叶里”
“不算,让我再躲一次”
风哥哥又藏了起来
走到草地上 听见小草咯咯笑
我知道风哥哥藏在什么地方
“出来吧!你弄痒了小草”
风哥哥悄悄地就溜走了
回到家
风铃转告了风哥哥的话:
“他不玩了!他不玩了!”

Wednesday, January 24, 2007

月亮的捉迷藏

太阳邀月亮玩捉迷藏
月亮悄悄地躲了起来
太阳从东走到西,
问了风叔叔 问了云姐姐
大家都不知道
月亮躲在什么地方
太阳走得累了
便倒在山后睡觉
月亮知道了
高兴地和星星弟弟开庆祝会
庆祝太阳没有将她找到

Tuesday, January 16, 2007

太阳的捉迷藏


是爱玩的孩子
淅沥 淅沥 淅沥
它们把屋顶当滑梯
嘀嗒 嘀嗒 嘀嗒
它们把大地当大鼓
乐得小草 花儿翩翩起舞
雨尽情玩 大声笑
大地多热闹
太阳看见了
便邀雨玩捉迷藏
雨不想和太阳玩
纷纷地躲到云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