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7, 2009

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 “三聚氰胺”遭普遍误读

新华网上海12月30日专电(记者孙丽萍)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30日公布了2008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欢迎全球来宾。然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却将lè误读成了yuè。2008年,这是国人在引用名言时经常读错的字。

社会热词中容易出错的是“三聚氰胺”。今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让生僻词汇“三聚氰胺”迅速家喻户晓。“氰胺”应读qíng’àn,但国人普遍将其误读为qīng’ān

今年高考,许多中学生使用“震憾”一词形容汶川大地震,正确用词应该是“震撼”。“撼”为手旁,意思是以手摇物。“憾”为心旁,意思是心有缺失。两者形近而义殊。

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2008年末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等标题频频出现于报纸、网络上,其实这里的“狙击”应写为“阻击”。“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才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旅游景点爱用繁体字书写名人故居的说明牌,却往往将“故里”误写为“故裏”。“里”字本有其字,和“裏外”的“裏”不相干。

社会机构称谓中,“非营利机构”常被误写为“非盈利机构”。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如“期间,我参加了一次考试”。“期间”不能单独放在句首使用,应该写成“其间”

出版物上容易混淆的成语是:“望其项背”和“望尘莫及”。前者表示差距不大,后者表示相差悬殊。一些著名作家的笔下,竟然也会出现“只能望其项背”这样的病句。

财经术语中,“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有时会被新闻媒体混为一谈。前者是指银行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近年来《红楼梦》被影视剧屡屡翻拍,“红学”登上“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但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一再被讲坛学者们误称为“索引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而“索引”专指图书检索。两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咬文嚼字》编辑部负责人郝明鉴还表示,2009年,该杂志将集中精力,对《士兵突击》《五星大饭店》等一批高收视率优秀电视剧的字幕进行“纠错”。                                  (摘自新华网)

介绍《汉字部首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两项标准

续梅: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教育部今年第4次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发布的内容有两个大的方面:第一个是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这也是关于汉字部首的两项非常重要的标准;第二个是发布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频道将于下周(3月2日)正式开播的消息。这两个内容没有太大关联,我们原来考虑是想分两次发布会向大家介绍情况,考虑到“两会”之前,新闻界的朋友可能都比较忙,所以还是放在一次会议上进行发布。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各位嘉宾: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长;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兼总编辑陈力女士;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张书岩;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陈燕老师;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频道总监徐锦培。  

下面,首先请李宇明司长发布《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两项标准。

李宇明: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新闻发布会,和我们今天是和媒体同行,有在座的媒体朋友,还有会上一起发布新闻的中国教育电视台。今天发布《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我们知道汉字是非常悠久、非常有内涵的文字。把汉字编到一块儿,要分很多部,部首就像班长一样,是一部字的领头人,放在一部字的前面。把哪些字编在一块儿是有规律的,按照意义和形体。编部首,目的是为了查字,我有一个字去哪儿查?知道了它属于哪一部,我就可以查到。这就是部首的作用。

  过去部首的作用是为了检字,到现在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信息都是靠汉字把它编排在一起,所以现在的汉字编排和汉字检字实际上也是信息编排和信息检索。汉字分成多少部是一个问题,哪个字归到哪个部也是问题。东汉时期天才的文字学家许慎,他在《说文解字》首创540部。但是汉字的发展演变就是意义和字形的矛盾运动过程,后来越来越重视形的变化,很多形不一样,于是后来部首就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了。到了明代《字汇》是214部,清代《康熙字典》也是214部。《新华字典》第9版之前,189部,等等。这给教育、辞典编纂、信息检索都带来一些困难。所以,社会发展、文化传承,要求根据今天汉字情况来统一部首。  

早在1983年的时候,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出版局联合发布了《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这个部首表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应用,在应用中大家都觉得这个草案很好。我在PPT中列举的都是采用了《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的一些重要的字典、辞典和检索的检字法。在实践的基础上,又对原来的草案进行了适当调整和补充,形成了今天的《汉字部首表》。主要调整和补充的地方是三个方面,一个是主部首和附形部首的确立;二是部首排序;三是部首表的使用规则。 

 《汉字部首表》规定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99个。字词典的编纂也可以根据需要有一些灵活的处理。比如采用主部首和附形部首同时立部,比如“车”(車)和“玉”(王)。  下面,我再介绍《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GB13000.1这个字符集总共汉字20902个, GB,是 “国标”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在汉字部首归部方面我们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汉字信息处理、辞书编纂等方面有各种不方便的地方,有的时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我们发布部首归部规范以后就起到了统一的作用。归部原则是按照字形的特点来归部的,比如拿到一个字,首先从左、上、右看哪个能成为部首,能成部首的就选成部首。比如说“文质彬彬”的“彬”,一看是“木”字旁就归到“木”部,那就到“木”部去查。再比如“闻”,一看外部是“门”,就不要到“耳”那儿查。如果左边和上面都不是部首,那就取右边或取下边,如“颖”就取“页”做部首,“染”就取“木”做部首。如果几个部首叠合,比如说江西的简称“赣”,在左边取部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一横,或者一个“立”,一个“音”,部首叠合的时候就取复杂的部首归部,比如赣归入“音”部。实际上文章的“章”从字义上来讲不应该是“立”“早”,应该是“音”“十”。音就是音乐,“十”表示多,多篇音乐就是“章”。还比如“兵”,上面应该是“斤”,下面是一横,一撇一点。而不是“丘”“八”。我们这次归部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很多乱拆汉字的问题。  

《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都是推荐性标准,鼓励社会使用。我们国家标准,有一些是强制性标准,有一些是推荐性标准,语言文字跟别的东西不一样,它牵扯到每一个人,我们没有办法用一个一成不变的非常严格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人。这两个标准的发布,对于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促进汉字部首排序检索的统一、推动辞书编纂、汉字信息处理以及汉字教学等,都有重要意义。这两部规范已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最后,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再讲一点我们后面要做的工作。我把它叫“余言”,有两层意思:一是余,就是多余的话;二是我,只代表我个人的意见。信息化和文化传承是当下两大热点话题。信息产品中的语言文字标准过去更强调技术性,很多字形的输入法拆字,主要是考虑技术,与教育领域相关的语言文字传承常常有差距,因为教育界主要讲究字理,这样就出现了学校的信息化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不协调,老师和学生用的软件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文字原理出入差别很大,这样很不利。怎样克服这样不协调的现象,怎么样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是值得我们今天思考的一个问题。  

近些年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加强了面向汉语汉字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近期将发布两个标准,汉字部件规范标准和汉字独体字标准。过去汉字部件,各地叫法不一样,比如“纟”有些叫绞丝,有的地方叫扭丝。单人旁有的叫立人,有的叫单人,需要规范。汉字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生好记,根本不管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比如说“饥饿”的“饿”,有些老师跟学生这样讲,说“饿”好记啊,饿左边是食字旁,吃饭啊,我要吃饭就饿了,但是,下面再问:要是一个虫子旁,一个“我”,那是我要成为虫子吗?一个单人,一个“我”,就是我要一个人吗?如果一个“女”,一个“我”……!我们感觉到在汉语文化传承和信息化方面应该做更多的工作。当然,我们这些规范标准都是为教师、为信息教育产品的研发人员提供知识和规范,我们不主张把这些东西直接教给学生,特别不主张去难学生、考学生,语文课应该教得生动一点、活泼一点。不要让语文知识代替能力。因此,这些规范只会给从事教育的人带来帮助,而不会增加教学难度。如果哪个学校让学生去死背这些规范,我想那是最笨的。通过规范来促进中小学信息教育与汉语汉字教学保持一致,使悠久灿烂的汉字文化在信息时代能够更好的传承。而这些也许和我们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将会有关系,我们可以和陈总一块儿合作。  

我就介绍到这里,大家如果有问题,我们还有两位课题研究组的教授可以解答。  续梅:谢谢李司长!李司长把非常专业的内容跟我们进行了通俗的讲解,方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回想我们在上小学学汉字的时候,都学过怎么查字典,知道这个字怎么读音,我们会用拼音查字方法,不认识这个字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到部首查字法。有的字我们可能很清楚,比如说“新闻发布会”当中的“新闻”两个字,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的顺序都能很快地找到部首。像“发布会”这三个字,我在想这三个字的部首如果让我们很快找出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所以部首的标准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都有密切的关系。今天发布这两个标准也是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刚才李司长解释得很清楚,第一个标准是解决立部的问题,哪些部件可以充当部首,有201个主部首和99个附形部首;第二个标准是解决归部的问题,哪些字应该归到哪些部首里面,一共有20902个汉字的部首归部表。我想这两项标准的发布,对于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还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一会儿大家有什么问题,我想李司长和台上的几位专家会给大家做详细解释。   北京日报记者:第一个问题,新出部首规范的第五条,好象所有笔画都以笔画多的为主,这个新办法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现在学生已经熟悉的查字典的方式。第二个问题,通过国家标准,以后出版查字典的办法是不是都按新办法来?涉及到电脑里面的五笔字型的输入法是不是也需要调整?另外我想问李司长的一个问题,我看材料里有新词语辞典,曾经有一段时间停止出版了,我想问今后会不会出,这些新词语辞典会不会对现代汉语词典有影响?  

李宇明:新词语辞典,过去中断了,是因为这个项目需要海量的数据库,要很多人一起做才能做出来,后来课题停了。这个课题是一个很重要的语言基本建设。词能不能进到《现代汉语词典》,我想有些词有生命力,有些是没有生命力的。  陈燕:刚才李司长说规范都有推荐性的标准,鼓励大家使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归部规范”,主要是应用于信息处理里面的汉字排序的检索,也可以供辞书编者和教学参考,我想中小学在使用这个规范的时候,会很恰当地使用,不会造成什么矛盾。  李宇明:而且辞典编纂有技巧,实际查的时候可能从多个口进去,都可以查得到。  

北京日报记者:比如音乐的“音”这个单个字,以前可以查“立”或者“日”,现在只能查“日”,是不是这个标准出来之后,有一个新的查字方法?  陈燕:你刚才说的“音”字,它本身就是一个部首。  

张书岩:这个“音”,1983年制定的《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就已经有这个部,一般的字典都会列这个部的。  

记者:汉字部首表如果出来之后,我们现行的字词典是不是就不好使了,紧接着就要出一个适合于这个部首表的字典出来。我们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部首还是按以前来教?从今年秋季开始,是不是小学语文教材也要按照新的部首去教,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一些老师也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培训?还有一个问题,刚才李司长说的,鼓励使用,鼓励去使用还是强制性使用,这涉及到小学教学的问题,希望您能对这个问题再解释一下。  

李宇明:实际上我们现在中小学教学(包括很多辞书编纂)用的都是201部,没有给社会造成断裂。只是一些大的字典、词典有差异。这些差异多是附形、主形问题。不是强制性的规范。教学应该灵活一点,不应该考学生这个部首那个部首,要是这样考的话,语文课就没有办法上了。从政策上来看,第一不会造成断裂,第二它和考试不会有很大的矛盾。  

张书岩:刚才这位记者同志的担心,我觉得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们设立这个规范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方便地使用、掌握部首,而不是给大家添麻烦。当初在制定部首表的时候,曾经就吸收了各个辞书编纂单位,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他们负责编《现代汉语词典》,还有上海辞书出版社他们负责编《辞海》,还有商务印书馆的老专家,大家一起来共同商议这个事情。原则里有一条,尊重传统,坚持继承性原则。所以,这个部首表不是新创造一个东西,而是把原来有矛盾的、不统一的东西给它整合起来,没有统一的部首表的时候,各辞书的部首表处于混乱的状态,比如有的用250多个部首,有的用189个部首,习惯用189个部首的去查《辞海》的时候可能查不到,相反用惯了《辞海》的人去查《新华字典》也有可能查不到,但是我们现在给它统一起来了,都用201个部首,如果各个辞书都采纳了,我想这只能对大家有好处,让大家使用起来更方便。

光明日报记者:李司长刚才所说,汉字部首归部方面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次归部规范的出台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怎么处理?另外,再请您介绍一下这个归部归酝酿过程。

李宇明:这个问题我们请陈燕老师来回答。  

陈燕:归部问题历史上的确有争议。我们在做这个课题的时候,都进行了详细考察,在解放以后,有些辞书里面有一些部首的检索法,我们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对这些查字法都进行了研究,选择是合理的因素,形成规则有依据,便于应用,用取长补短形成这样一个归部规范。  中国教育报记者:我们知道空中课堂这个频道的开设,为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现在有没有合作机制来保证这个频道可以跟目前的学校的名师合作保证教育的质量?第二个问题,中小学辅导时段每天有1个半小时的节目,这个节目跟中小学课程教育有哪些衔接?  

陈力:优质资源如何保证的问题,我想优质资源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国家统筹将国家的优质资源送上去。比如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国家级的培训任务放到上边。还比如国家有关新课程的内容,我们通过教育部以及各方面的联系,也将频道作为主要优质资源的播出平台。第二,全国各地已经有的优质资源,我们将开展广泛的征集活动,比如征集各个教材的优质音像节目、好课、名师课程、名师讲课、名师分析性课程的节目,还有一些教师教案、教师技能大赛等等,通过这种征集,把优质资源筛出来放到这个平台上面。另外,怎么解决空中课堂频道节目播出和中小学上课的问题,因为本身教材是一纲多本,学生作息时间不一样,这是一个矛盾。我们想,首先播出的节目不是纯粹的每个课本的同步课堂,它做不到这一点,主要是抓住它规律性的东西,根据大纲的要求,我们播出配合性的节目、配合性的课程、配合性的活动。中国教育电视台这个频道的节目发布和节目单区别于任何一个频道,现在根据老师和学校的需求,它的节目单以后将呈现像我们在家里看数字电视一样,像菜单一样,一点这个课程不是几句话介绍,内容介绍什么都很详细,供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使用。  

东方早报记者:请问李司长,因为前一段时间电视频道有四成标识不规范,现在有哪些频道做了一些规范性的措施,如果他们不继续改进的话,教育部会不会采取一些什么措施?  

李宇明:我在网上看到了这些消息。关于台标使用的问题,出发点是考虑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我们国家有一部《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新世纪生效的第一部法律,这个法律上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法制的社会,都应当依法行事。第二,我们国家现在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人走向世界是带着尊严和文化走向世界的。我们要尊重母语,维护母语尊严。爱我国家,必爱我语言。  

续梅: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感谢记者朋友对教育的关注,以及为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转载自中华人民教育部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91/info1235541066534591.htm)

Monday, February 23, 2009

"媒人”的各种称谓

媒人有各种称谓,如媒人、媒婆、月老、月下老人、冰人、代柯人、作伐人、撮合山、保山、红娘、介绍人等。

“媒人”此词很早就出现,其中如《孔雀东南飞》便有这么一句:“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冰人”为什么与“媒人”扯上关系呢?“冰人”的由来是出自《晋书.索紞传》里的“冰上为阳,冰下为阴,……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后来,人们就把媒人叫做“冰人”,也称为“冰上人”。

“代柯”这个词出现得很早,在《诗经·豳风·伐柯》便有“代柯”这个词:“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中庸》:“执柯以伐柯。”后来,人们便称媒人为“伐柯”或“伐柯人”。
 
“保山”本来是指像山一样稳固可靠的保证人,《红楼梦》第119回“他说二爷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况且还有舅舅做保山。”因此,旧时也称称媒人为“保山”。

“月老”这个名称则和唐人小说有关。根据《唐人小说》记载,唐代人韦固夜经宋城,遇到一个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检书。固问所检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又问囊中赤绳何用?答曰:以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终不可避。传说这个老人便是主管婚姻之神,所以以“月老、月下老、月下老人”作为媒人的别称。

Friday, February 13, 2009

谈趋之若鹜

近来,“趋之若鹜”这个成语频频出现在报章上,许多人将这个成语理解成“很受欢迎”或者“很多人争着,例如:陆寄居蟹成新宠,青少年趋之若鹜。
“趋之若鹜”这个成语是出自《史记 ∙ 货殖列传》里的:“走死地如鹜者,其为者皆为财用耳。”这句话的意思便是“为了牟取钱财,像成成群的鸭子不顾性命地奔赴危险之地。后来人们用“趋之若鹜”来比喻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追逐某件一个事物。这个成语多来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清朝李渔《笠翁文集》:“苍头之利几何?而此辈趋之若鹜。”
根据《应用汉语词典》对“趋之若鹜”的解释为“像野鸭一样争着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 《现代汉语词典》对“趋之若鹜”的解释是“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不好的事物。”
由此可见,“趋之若鹜”是贬义成语,千万不要将它用在受欢迎或者很想要的东西上。

Sunday, February 08, 2009

消失的童年

我常听身边的人说现代的孩子多幸福,因为他们拥有了许多我们童年时不曾拥有的东西;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比较不幸福,因为他们拥有的一切都是属于物质的,再加上考试的压力,使他们失去纯真的童年。每当我听如此的论述,总是保持中立的立场,因为我总觉得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幸福,而且我们不能用以前的童年生活的准则,来看待现今孩子的童年。

后来,看了尼尔·波兹曼写的《童年的消逝》后,令我思考现在孩子童年的问题。这本书除了阐述“童年”的产生、发展外,还阐述了“童年”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书中也提到文字、印刷、电视等都让“童年”的变迁和逐渐的消逝。

看看今天的小朋友的童年生活确实与我们有很大的不一样。有次和一位老师谈天的一番话,令我感触更深了。那位老师告诉我,一天他的孩子问取他邮票是怎样的,他听了,先愣了一会,他怎么没有想到那五年级的孩子不知道邮票的面貌。后来仔细一想,这件事可以是可以理解的,家里的信都是属于银行或者政府部门的,这些信都不贴邮票的。自从有了电子邮件后,与朋友的通信方式,便是通过电邮。农历新年时,因为送短信息和电子贺卡的便利,亲友也不寄贺年卡,

这位老师的这番话使我回忆起儿时集邮的点点滴滴,依稀记得是在二年级的时候,有次看到邻家的大哥哥拿出邮册向我显耀,顿时我就被他邮册里的邮票给吸引了,当时我看到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图画的邮票,就被这些邮票给吸引了。当时我想,自己也要收集邮票。回到家,我便和姐姐商量有关集邮的计划。我的建议很快的被姐姐接受了,于是我们便展开了收集邮票的行动,首先我们瞄准了爸爸的信,央求爸爸将不要的信封给我们。接着,我们厚着脸皮向邻居讨他们不要德信封。假期时,等待邮递员的到来,更是我们的欢乐时刻,当我们从邮递员接过信后,便会要求爸爸将信封上的邮票给我们。

那时候左邻右舍的小孩都掀起了集邮的热潮,大家一有空的时候便拿出各自的邮册来欣赏,交换邮票。我们的交换可不是一枚邮票换一枚,有时是两张殖民前的邮票换一张新加坡的邮票。有时候,邮票交换成功与否,还得看交情。除了收集邮票,我们也开始收集首日封,当时我们不致到邮局什么时候会出首日封,为了不错过买首日封,空闲时,我便会步行都家附近的邮局问:“Hari ini ada keluar sampul surat hari pertama?”结果,邮局里的人都认识一个国语讲得不是很灵光的女孩常来问什么时候会首日封的会出版。因为零用钱有限,我们每次只买一封首日封。们姐弟还会分工,由我出钱买首日封,弟弟则出钱买邮册。

随着升上中学,繁重的功课和无数的补习,渐渐地让我们放弃了收集邮票。那几本邮册就这样一直被我们放在书架上。有次回家乡时,心血来潮拿了那些邮册来欣赏,并和姐姐谈儿时集邮这得点滴,当教师的姐姐有些感慨地说,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不太爱收集邮票。电脑的普及,各种新颖的游戏总是吸引着他们。他们也没有耐心收集和整理邮票。姐姐还有点惋惜的说,现在的孩子体会不到集邮那种“收集”“等待”和“分享”乐趣了。

现在回想起来,集邮的日子添加了我童年不少的乐趣。不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集邮这爱好会不会在我们未来孩子中消逝呢?

Tuesday, February 03, 2009

快乐教学报部落格

这是我和其他同事负责的部落格——快乐教学报部落格。欢迎大家上去看看,并给予指教。:)

http://www.kuailejiaoxuebao.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