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方言属于汉语方言中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特点是是词汇丰富,幽默生动,表现力极强。此外,潮州方言的词汇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此有人称潮州方言为“学老语”。
根据史料的记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潮州方言的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混杂问方言,音韵与现在的闽南话大致相同。
潮州方言的其中一个特点是仍保留着八音拼读的语音系统;此外潮州方言里的词语和汉语有些不同,例如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步行叫行路,铁锅叫鼎,瓶子叫樽等等;潮州方言另一个特点是中古汉语保留较完整,潮语一字多义,一个 “食”字,几乎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
Thursday, June 26, 2008
Tuesday, June 24, 2008
漫谈普通话
汉语在不同地区和国家有不同的称法,在台湾称为国语,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称为华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把现代汉语标准话称为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的汉语标准语。
其实古人就已经有共同语的概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必须使用共同语。先秦时期,曾有一种类似“普通话”的统一的、规范的口语,称作“雅言”。根据史书的记载,孔子在读古书、行古礼时就使用雅言。雅言只是统一的口语,并没有在当时的社会推广,所以这种语言后来便死亡。汉代的时候,称同一的语言为通语。
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后,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北方以洛阳雅言为标准音,南方以建康雅言为标准音。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后,编著《切韵》,音系为金陵雅音为主,参考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到了隋朝末年,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因此,扬州吴音也曾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但是,杨州吴音没有得到官方语言的地位。
到了唐朝和宋朝,即使在北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显著增大了。一些唐诗已经运用了当时的口语。唐朝开始,江南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苏州吴音也成为南方雅言的一种通行语。由于政治中心在长安,长安话属于中原话。因此,长安雅言也是北方雅言的标准音。到了宋代,汉文更出现了口语化的倾向。著名的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编的《朱子语类》,保留了朱熹使用宋代口语讲授和谈话的原貌。
元朝的时候,首都是在大都,因此大都话也是一种通行语。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不太熟悉汉族的文化,汉语的通行语继承了宋代的南方雅言。
明朝的时候,南京话从吴语(南方雅言)转变为江淮官话。明代以南京话为正统,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后来迁都北京,北京话也有一定通行度。到了清朝的时候,统一的语言称为“官话”。
1909年的宣统元年,满清政府的资政院开会,江永议员就正式提出要把“官话”正名为 “国语”。从此,“国语”一名,便正式在官方和民间开始采用了。1955年中国决定以“普通话”作为汉民族的民族共同语正式名称,已不再沿用原来的“国语”。到了1956年2月中国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规定了普通话的内容,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的规范。”
其实古人就已经有共同语的概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必须使用共同语。先秦时期,曾有一种类似“普通话”的统一的、规范的口语,称作“雅言”。根据史书的记载,孔子在读古书、行古礼时就使用雅言。雅言只是统一的口语,并没有在当时的社会推广,所以这种语言后来便死亡。汉代的时候,称同一的语言为通语。
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后,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北方以洛阳雅言为标准音,南方以建康雅言为标准音。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后,编著《切韵》,音系为金陵雅音为主,参考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到了隋朝末年,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因此,扬州吴音也曾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但是,杨州吴音没有得到官方语言的地位。
到了唐朝和宋朝,即使在北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显著增大了。一些唐诗已经运用了当时的口语。唐朝开始,江南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苏州吴音也成为南方雅言的一种通行语。由于政治中心在长安,长安话属于中原话。因此,长安雅言也是北方雅言的标准音。到了宋代,汉文更出现了口语化的倾向。著名的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编的《朱子语类》,保留了朱熹使用宋代口语讲授和谈话的原貌。
元朝的时候,首都是在大都,因此大都话也是一种通行语。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不太熟悉汉族的文化,汉语的通行语继承了宋代的南方雅言。
明朝的时候,南京话从吴语(南方雅言)转变为江淮官话。明代以南京话为正统,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后来迁都北京,北京话也有一定通行度。到了清朝的时候,统一的语言称为“官话”。
1909年的宣统元年,满清政府的资政院开会,江永议员就正式提出要把“官话”正名为 “国语”。从此,“国语”一名,便正式在官方和民间开始采用了。1955年中国决定以“普通话”作为汉民族的民族共同语正式名称,已不再沿用原来的“国语”。到了1956年2月中国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规定了普通话的内容,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的规范。”
Friday, June 20, 2008
相片还是像片
日前谈到“像片”的规范为“相片”,这个说法有待商榷。一般人会将“相片”当着规范词,其中的原因是《现代汉语词典》只收“相片”而没有收入“像片”。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像片”为正条,并注明“不要写成‘相片’”;“相片”为副条,并注明“现在规范词形写作‘像片’”。《汉语大词典》两词均收,释义都是“照片”,并以“像片”解释“相片”。《异体词整理表》将“相片”和“像片”视为全等的异形词。
中国科技名词委员会和中国国家语委于2001年10月18日联合召开的“‘象’和‘像’用法研讨会”将“像片”为规范词形。此外,《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的主编李行健教授针对“像片”和“相片”的用法,做出如此的解释:“这两个词频相差很大,后者的使用频率要高,两个词形也都有可靠的理据,即便于理解词义和方便使用。但语言的使用应该与国家规范和谐一致,因此推荐大家使用‘像片’”。总的来说,“像片”应该才是规范的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像片”为正条,并注明“不要写成‘相片’”;“相片”为副条,并注明“现在规范词形写作‘像片’”。《汉语大词典》两词均收,释义都是“照片”,并以“像片”解释“相片”。《异体词整理表》将“相片”和“像片”视为全等的异形词。
中国科技名词委员会和中国国家语委于2001年10月18日联合召开的“‘象’和‘像’用法研讨会”将“像片”为规范词形。此外,《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的主编李行健教授针对“像片”和“相片”的用法,做出如此的解释:“这两个词频相差很大,后者的使用频率要高,两个词形也都有可靠的理据,即便于理解词义和方便使用。但语言的使用应该与国家规范和谐一致,因此推荐大家使用‘像片’”。总的来说,“像片”应该才是规范的
Tuesday, June 17, 2008
古代的友谊称谓
古时候,不同的友谊有不同的称谓。
普通老百姓的友谊称为布衣之交。
至死不变心的朋友称为刎颈之交。
彼此心意相同的朋友称为莫逆之交。
彼此年龄差别很大但是感情很好的朋友称为忘年之交。
从小就有交情的朋友称为总角之交。
从小就有交情的同性或者异姓朋友称为竹马之交,
普通老百姓的友谊称为布衣之交。
至死不变心的朋友称为刎颈之交。
彼此心意相同的朋友称为莫逆之交。
彼此年龄差别很大但是感情很好的朋友称为忘年之交。
从小就有交情的朋友称为总角之交。
从小就有交情的同性或者异姓朋友称为竹马之交,
Sunday, June 15, 2008
五花八门是指哪五花,哪八门?
我们多用五花八门来比喻花样繁多或者变幻多端。五花八门究竟是指哪五花,哪八门呢?
古时候,五花是指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 土中花(比喻挑夫), 八门则指门巾(算命占卦的人)、二门皮(卖草药的人)、三门彩(变戏法的人)、四门挂(江湖卖艺人)、 五门平(说书评弹者)、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人)、七门调(搭篷扎纸的人)和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人)。
古时候,“五花八门”也解释为古代战术中的阵势。
“五花”是指是五行阵;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构成各种物质的种种元素即是五行。加之五行又代表红、黄、蓝、白、黑五种色素,它们混合在一起还可变成多种颜色,能够使人眼花缭乱。
“八门”是指“八门阵”,“八门”也称八卦阵,这个阵势,原来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为阵势的。 但是,八八可变成六十四卦,常使对方军队陷入迷离莫测之中。相传,春秋时期的孙武、孙膑最早运用八门阵。后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又将八门阵改变成为“八阵图”。
古时候,五花是指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 土中花(比喻挑夫), 八门则指门巾(算命占卦的人)、二门皮(卖草药的人)、三门彩(变戏法的人)、四门挂(江湖卖艺人)、 五门平(说书评弹者)、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人)、七门调(搭篷扎纸的人)和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人)。
古时候,“五花八门”也解释为古代战术中的阵势。
“五花”是指是五行阵;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构成各种物质的种种元素即是五行。加之五行又代表红、黄、蓝、白、黑五种色素,它们混合在一起还可变成多种颜色,能够使人眼花缭乱。
“八门”是指“八门阵”,“八门”也称八卦阵,这个阵势,原来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为阵势的。 但是,八八可变成六十四卦,常使对方军队陷入迷离莫测之中。相传,春秋时期的孙武、孙膑最早运用八门阵。后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又将八门阵改变成为“八阵图”。
Tuesday, June 10, 2008
乱七八糟是指哪两场战乱?
乱七八糟多用来形容混乱,乱糟糟的。乱七八糟的由来还是和两场战乱有关。
“乱七”是指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宰相晁(cháo)错的意见,下令推行“削蕃”的政策。这政策引起了诸王的反对。吴、楚等七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发动武装叛乱。景帝为了避免战乱,使七王退兵,只好杀了晁错,但七王仍不肯退兵,景帝只好派太尉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
“乱七”是指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宰相晁(cháo)错的意见,下令推行“削蕃”的政策。这政策引起了诸王的反对。吴、楚等七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发动武装叛乱。景帝为了避免战乱,使七王退兵,只好杀了晁错,但七王仍不肯退兵,景帝只好派太尉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
“八糟”则和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有关。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把皇室子第分别封为诸侯王,享有各种特权。他死后,继位的惠帝无能,不会治理朝政,大权落在他祖父杨骏的手里。司马炎的妻子贾后不满杨骏大权独揽,便暗中用计杀死了杨骏。后来贾后请汝南王司马亮辅佐惠帝。 没有想到司马亮也实行专政。贾后不放心,密诏司马玮除去司马亮。这样,接二连三地杀下去,造成宫廷里人心惶惶。当时负责戍(shù)守中央王朝的赵王司马伦,趁机发动政变,杀了贾后,又废了惠帝,然后自立为帝。
司马伦的所为,引起了齐王司马冏(jiǒng)、成都王司马颖、河涧王司马颙(yóng)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联合起来杀死了司马伦,帮助惠帝恢复了帝位。后来,司马颙联合司马颖把司马冏杀掉了。东海王司马越得知,十分愤怒,于是便发兵进宫一举把司马颖、司马颙都杀了,并毒死了惠帝,另立新帝,由他掌握朝中大权。因为先后参与这些战乱的一共有八个同姓王,所以这次战乱被称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被称为“八糟”应为这场战乱比“七国之乱”的时间长更、规模更大,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更深重。后来,人们把这两场战乱联系起来,称之为“乱七八糟”。
Thursday, June 05, 2008
我的书,我的书架
买了房子,我决定将其中一间房间作为书房。为了我的藏书,因此我决定定制书架。量了藏书的高度和宽度,再精打细算后,我决定依照书的不同尺寸来设计,格子最高的高度是35公分,格子最矮的是25公分。每个格子放了书之后只留下手指拿出书本的空间,这样就可以省下许多空间做更多的格子,
每个书架有9个格子,比起此外面的书架至多7个格子多了两个格子,我一共定制了7个书架,所以我的书架放可以放超过2000本书。因为担心书架的横板不能够承受书的重量。决定定制书架后,我与木匠商量要如何避免横板弯曲,最后决定每个格子有两片横板。除了书房定制书架外,我在客厅定制书架,用来放杂志,客房也定制了一面书架,用来放较少看的书。
有了书架,接下来的工作便是要将书分类,如儿童文学分为散文、童话、诗歌和小说,语言文字类分为文字学、词汇、语法等,接着我会将所有的书编码并输入电脑,以方便将来查阅。
我爱阅读,因为阅读是和心灵的对话,也是一种享受。
每个书架有9个格子,比起此外面的书架至多7个格子多了两个格子,我一共定制了7个书架,所以我的书架放可以放超过2000本书。因为担心书架的横板不能够承受书的重量。决定定制书架后,我与木匠商量要如何避免横板弯曲,最后决定每个格子有两片横板。除了书房定制书架外,我在客厅定制书架,用来放杂志,客房也定制了一面书架,用来放较少看的书。
有了书架,接下来的工作便是要将书分类,如儿童文学分为散文、童话、诗歌和小说,语言文字类分为文字学、词汇、语法等,接着我会将所有的书编码并输入电脑,以方便将来查阅。
我爱阅读,因为阅读是和心灵的对话,也是一种享受。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