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05, 2005

漫谈马来西亚华文词语

华文是马来西亚大部分华人的共同语,马来西亚的华文与中国的普通话具有历史上由于相同来源而留下的共性,但是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与语言环境下,我国的华文词语产生了一些变异(variable)。
作为语言三大要素的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它的变化是最迅速的。当我们在谈语言规范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我国词语变异的情况。许多人也把《现代汉语词典》当做“鉴定”词语规范的惟一标准。若我们能够较深入去探讨我国华文词语的运用,我们便可以发现到我国华文与中国大陆有以下基本的差异。
一、由于语言和社环境的不同,这使到一些相同的概念的东西使用不同的名称。例如(括号里的为中国的用语):哈芝节(宰牲节)、德士(出租汽车)、按柜金(保证金)、版位(版面)、晨运(晨练)、固打(限额)、转校(转学)、捐血(献血)、建竣(竣工)、家庭主妇(家庭妇女)、快速面(方便面)、路税(养路费)、纽西兰(新西兰)、树桐(原木)、洗黑钱(洗钱)、戏院(电影院)、东合(东南亚国家联盟)、油槽船(油轮、油船)、准证(许可证)、半夜场(晚场、夜餐)、猪朋狗友(狐朋狗友)、达致(达成)等。
二、社会环境和语言背景的差异也导致一些词语的意思有所差别。例如:“公积金” 在我国是指“一种强制性的劳资双方必须按月存入的储蓄”,《现代汉语词典》(后简称《现汉》)对“公积金”的解释是“生产单位从收益中提取的用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在我国称在马路上与他人发生争执而出口伤人甚至动武的人为“路霸”,但是在中国“路霸”是指“非法在路上拦截过往车辆和行人强行收费的人或单位”。 “年假”在我国是指“员工在一年享有的有薪假期” ,但是在中国“年假”指的是“寒假”或者“过年期间放的假 ”。 在马来西亚,当我们与人谈到“写真”这个词时, 在我们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是“裸体照”,但是在《现汉》对“写真”的解释为“画人象”“画的人像”和“对事物的如实描绘”。 许多爱吃的“薄饼”也和中国的“薄饼”不一样,马来西亚的“薄饼”是指“用薄如纸的面皮来裹馅,然后卷成圆柱形就可以食用。薄饼的馅为沙葛丝、胡萝卜丝、黄瓜丝、碎花生等。” ;中国的“薄饼”则是一种面食,用烫面做饼,很薄,两张相叠,烙熟后能揭开。
三、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会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创新词的。我国的华文也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创新词,例如:华社、华校、华人、华文、咖啡店、矿湖、炉主、南马、北马、东马、西马、酿豆腐、排屋、高脚屋、肉骨茶、双佳节、大伯公、礼蓝、炉主、新村等。
四 、语言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当一个民族与其他种族交往,必 会产生影响其他民族的语言。我国华文与他族交往时 ,也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词语,例如:啦沙 (laksa) 、 榴莲(durian)、罗惹(rojak)、摩摩查查(bubur caca)、拿督(Datuk)、沙爹(satay)、纱笼(sarong)、宋谷(songkok)、乌达(otak-otak)、亚答 (atap)、芭迪(batik)、巴冷刀(parang)、奎龙(kelong)、卜基(bookie)等。
任何一种语言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同一源头的语言在不同的地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我国华文词语与中国普通话的词语存有必然性的差异,我们在制定任何的规范时,不应该以主观的意识形态来判断某个词语是好坏或对错。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