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7, 2008

闹双包还是闹双胞



自从玻璃市政府出现两个州务大臣后,我国多家华文报章不约而同地打出“玻大臣闹双包”的标题。我们现在常说“双胞胎”,那么究竟是“闹双包”还是“闹双胞”呢?
根据杜翔先生的解释: “闹双包”来自中国传统剧目《双包案》,此剧大致情节是包公放粮回京,路上遇到黑鼠精,黑鼠精也变成了包公模样,跟真包公混搅。在法堂之上,但见一包公变为两包公,让人辨认不清真假。
此外,“包”是象形文字,篆文就像胎儿在胎衣内,“包”的本义是“胞衣”。据《说文. 包部》:“包,象人怀妊。”因为胞衣包裹着胎儿,引申为裹。现在“包”和“胞”分工,“包”指“裹”“总括在一起”“担保”“包好了的东西”“胞”则指“胞衣”“同一父母所生的”。

有的人可能不清楚“闹双包”的来源,结果根据语义和双胞胎扯上了关系,这样就把字形讹误成“闹双胞”了。

注:在台湾多用“闹双胞”,据《当代港台用语辞典》,“双胞”:“两个领导人或两个平行机关具有相同的权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