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很多朋友会学习马来文,因为它曾经是我们升学的通行证,当我们毕业出来工作后,马来文便与我们渐行渐远,马来文便被我们搁置在一旁。对我来说,马来文是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是基于什么理由,我们应该珍惜马来文。现在令我感到有些遗憾的是,看到马来文逐渐的英文化,尤其是看到具权威的词典收入的词,我不明白为什么编纂词典的编辑、学者直接将一些英文词语翻译成马来文,难道马来文没有适当的词吗?
马来西亚语(Bahasa Malaysia)也称作马来语(Bahasa Melayu),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的官方语言。同印尼语一样起源于古马来语。 全世界使用马来西亚语的人口在700万到1800万人之间。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以及马来西亚周边的领国,比如泰国、新加坡、文莱以及印尼苏门达腊岛的部分地区。此外,马来语在东帝汶也是工作语言之一。
在20世纪以前,由於多数的马来人都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他们是使用一种叫做「Jawi」的改良式阿拉伯字母书写系统来进行书写的。之后,另外一种叫做「Rumi」的罗马字母书写系统,则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取代了「Jawi」原本的地位。马来西亚和印尼在书写系统上的差别,其实正反映了当时统治两地的不同殖民政府 --- 英国殖民政府和荷属东印度公司 --- 在书写系统上的差别。
在印尼语中,英文字「moon」中的母音,是遵循荷兰语的习惯而写成「oe」。在日本佔领印尼的时候,这个母音又被日本殖民政府改为「u」(因此,印尼第一任总统苏卡诺的名字,也从Soekarno被改为Sukarno)。同样地,在1972年以前,英语「chin」中的子音,虽然在马来语中是用「ch」来表示,但是在印尼语中,则是遵循荷兰语的习惯而书写成「tj」。所以,「孙子」在马来语中的写法是"chuchu",但是在印尼语中的写法却是「tjoetjoe」。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1972年才有所改变。由於印尼「Ejaan Yang Disempurnakan (精确拼音;Perfected Spelling)」的公佈,马来语和印尼语中书写系统的这些差异才有了缩小的跡象。比如说,在这之后,马来语的「ch」和印尼语的「tj」,都一律改成「c」,因此「孙子」就变成了「cucu」。此外,印尼语也不再使用「dj」,而是使用马来语中已经採用的「j」,因此,雅加达的拼法,就从「Djakarta」变成了「Jakarta」。原本在印尼语中被保留来发半母音的「j」(即英语「young」的第一个发音),也由马来语中的「y」所取代。
虽然马来语和印尼语在书写系统上已经几乎获得了统一,然而,由於某些歷史上的原因,这两种语言的某些词汇还是有差异。比如说,「钱」在马来语中是写成「wang」,但是在印尼语中则是写成「uang」。
( 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3 comments:
马来语和印尼语除了一些拼法和发音不同之外,有些单字的意思和用法也不大一样。比如:"ibu"在印尼语是是“女士”或“夫人”的意思,而不是“母亲”(马来语)。在印尼语“房间”称为"kamar",但马来语却是"bilik",很少说成"kamar"。
文祥,谢谢你的分享。
马来文的出现在马六甲皇朝时期,为了方便来之世界各地的商人有一个可以沟通的语言,借用了不少其他语言的文字,是一个兼容性很强的语言。它的历史并不悠久,文化底蕴不厚,(而且不是因为某种文化而出现,我反而觉得是马来文衍生了一种新的文化。)文字不足是理所当然,在加上世界西方化,英语的应用广泛而且影响力强,马来文英文化在所难免。
或许不该说这是英文化,因为世界上的主要语言的文字都有不少的共同点。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