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7, 2008

间、所、家和座的用法

           我们在报章上常看到“一间学校”“一间工厂”,我们似乎习说一间学校、一间商店、一间银行。根据《现代汉语量词词典》对“间"的解释为”计量房屋最小的单位,如一间卧室、一间教室等”。

           那么学校、商店或者银行应该用什么量词呢?
  
           “学校”的量词是“所”,商店和银行的量词是“家”。 其实"间""所""座"都可以计量房屋,只是它们的词义是大小有区别。“间"是用来计量房屋最小的单位。"座""所"也是用来计量房屋的单位,例如这是本镇新增建的一所学校,共十六教室。此外,"座"和"间"多指建筑物本身,只修饰房屋,"所"指某些企业、事业单位,包括房屋建筑和人员机构等。"家"则指“某些企业的计量单位”,如一家百货公司、一家旅店、一家邮局等。

Wednesday, March 19, 2008

何谓“收科”?



看到“收科”此词时,你能猜到此词的意思吗?《当代港台用语辞典》对收科的解释为“了结,煞尾”。
百度百科对“收科”的解释为“ 读修(seo,阴平声)火(fo,阴平声)。意近收场、结局。用于喻指较难收拾的场面,例:“我都唔知佢点收科!”(我都不知道他怎么收拾这样的场面)凡属不太容易收拾的场面,广东人爱说“收科”,不说收场。” 
我在《广州日报》找到此词的来源:
做事半途出问题,局面难以收拾,广州人常用“收科”一语去表述。一项工作完成了就说“煞科”。“收科”、“煞科”都是宋元间的戏曲行语(或术语),并于当时渗入民间成为口语,再传入广州方言的。
  在现存的宋、元及明初的戏文、院本、杂剧的剧本中,常可见到“笑科”、“见科”、“打科”等舞台指示词,这个“科”是“科范”的简称,即指演员在舞台上应表演的带有程式化的戏剧动作和表情。明初以后的传奇本子,则改科称“介”,直到今天的戏曲本子仍然保留着这个称谓。
  但“收科”这个指示词和“笑科”、“哭科”之类不同,是在一定场合才使用的,多见于南戏本子,如《张协状元》及《荆钗记》、《白兔记》等,在元杂剧中就少用。原因是南戏本子中较多保留着唐宋参军戏的遗迹,亦即是在演出中,碰上净丑脚色出场,便离开剧情,横生枝节,安排一段“插科打诨”,制造“噱头”(这种手法,今天在未经改革和净化的戏曲演出中仍然残存着),当耍笑一番。“闲话休题,言归正传”时,编剧人就安排另一脚色(惯例是用副末)出场,结束这段“插科打诨”,并在剧本上标明“收科”这个舞台指示词。
  “收科”一词早在元明间就形成民间口语,例见小说如《喻世明言》等中,不列举。“收科”传入广州方言后,又简化为“收”。如“收”、“你收”等口语,就是从此派生出来的(同“前世唔修”的“修”含义不同)。
  “煞科”本义是指全套戏演完,成了“结束”、“完毕”同义词,这就不必多加解释了。
注:我个人觉得认识方言词语是好的,方言词语背后隐藏了丰富的文化,只是我不赞成报章运用方言词语,因为这造成阅读的不便,对学生学习华语也产生不好的影响。

Monday, March 17, 2008

闹双包还是闹双胞



自从玻璃市政府出现两个州务大臣后,我国多家华文报章不约而同地打出“玻大臣闹双包”的标题。我们现在常说“双胞胎”,那么究竟是“闹双包”还是“闹双胞”呢?
根据杜翔先生的解释: “闹双包”来自中国传统剧目《双包案》,此剧大致情节是包公放粮回京,路上遇到黑鼠精,黑鼠精也变成了包公模样,跟真包公混搅。在法堂之上,但见一包公变为两包公,让人辨认不清真假。
此外,“包”是象形文字,篆文就像胎儿在胎衣内,“包”的本义是“胞衣”。据《说文. 包部》:“包,象人怀妊。”因为胞衣包裹着胎儿,引申为裹。现在“包”和“胞”分工,“包”指“裹”“总括在一起”“担保”“包好了的东西”“胞”则指“胞衣”“同一父母所生的”。

有的人可能不清楚“闹双包”的来源,结果根据语义和双胞胎扯上了关系,这样就把字形讹误成“闹双胞”了。

注:在台湾多用“闹双胞”,据《当代港台用语辞典》,“双胞”:“两个领导人或两个平行机关具有相同的权利。

Wednesday, March 05, 2008

用你的选票来决定我们的未来

三月八日是我国第十二届全国大选。 符合投票资格的朋友们一定要出来投票。 大家可从SPR的网站查询投票的地点:http://daftarj.spr.gov.my/daftar.asp
别轻易放弃投票的权力,别只会在不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批评政府,请大家好好地利用手中的一票,创造我们璀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