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4, 2008

睡了



鱼儿
在海浪的催眠曲里睡了
花儿
在睡了在虫鸣的伴奏下睡了
月儿
在星星的陪伴下睡了

在妈妈的爱里睡了





Tuesday, January 15, 2008

谈马来语

前言:很多朋友会学习马来文,因为它曾经是我们升学的通行证,当我们毕业出来工作后,马来文便与我们渐行渐远,马来文便被我们搁置在一旁。对我来说,马来文是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是基于什么理由,我们应该珍惜马来文。现在令我感到有些遗憾的是,看到马来文逐渐的英文化,尤其是看到具权威的词典收入的词,我不明白为什么编纂词典的编辑、学者直接将一些英文词语翻译成马来文,难道马来文没有适当的词吗?

马来西亚语(Bahasa Malaysia)也称作马来语(Bahasa Melayu),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的官方语言。同印尼语一样起源于古马来语。 全世界使用马来西亚语的人口在700万到1800万人之间。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以及马来西亚周边的领国,比如泰国、新加坡、文莱以及印尼苏门达腊岛的部分地区。此外,马来语在东帝汶也是工作语言之一。
  
在20世纪以前,由於多数的马来人都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他们是使用一种叫做「Jawi」的改良式阿拉伯字母书写系统来进行书写的。之后,另外一种叫做「Rumi」的罗马字母书写系统,则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取代了「Jawi」原本的地位。马来西亚和印尼在书写系统上的差别,其实正反映了当时统治两地的不同殖民政府 --- 英国殖民政府和荷属东印度公司 --- 在书写系统上的差别。

在印尼语中,英文字「moon」中的母音,是遵循荷兰语的习惯而写成「oe」。在日本佔领印尼的时候,这个母音又被日本殖民政府改为「u」(因此,印尼第一任总统苏卡诺的名字,也从Soekarno被改为Sukarno)。同样地,在1972年以前,英语「chin」中的子音,虽然在马来语中是用「ch」来表示,但是在印尼语中,则是遵循荷兰语的习惯而书写成「tj」。所以,「孙子」在马来语中的写法是"chuchu",但是在印尼语中的写法却是「tjoetjoe」。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1972年才有所改变。由於印尼「Ejaan Yang Disempurnakan (精确拼音;Perfected Spelling)」的公佈,马来语和印尼语中书写系统的这些差异才有了缩小的跡象。比如说,在这之后,马来语的「ch」和印尼语的「tj」,都一律改成「c」,因此「孙子」就变成了「cucu」。此外,印尼语也不再使用「dj」,而是使用马来语中已经採用的「j」,因此,雅加达的拼法,就从「Djakarta」变成了「Jakarta」。原本在印尼语中被保留来发半母音的「j」(即英语「young」的第一个发音),也由马来语中的「y」所取代。

虽然马来语和印尼语在书写系统上已经几乎获得了统一,然而,由於某些歷史上的原因,这两种语言的某些词汇还是有差异。比如说,「钱」在马来语中是写成「wang」,但是在印尼语中则是写成「uang」。

( 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Wednesday, January 09, 2008

华字溯源

前言:在某个场合上,我们的大人物说“华”字和“巫”字原本是一家,为了求证我便做了以下考证:

繁体字的“華”和“巫”字五百年前是不是一家亲?让我们来看看华的字源,便可得知了。
华是花的本字。甲骨文的“华”字,就像一棵树上繁花盛开的样子。古时候,称树上开的花为“华”,称草开的花为“荣”,后来才泛指草木之花。如《诗经 .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意思是“桃树长得又鲜又润,红的花儿放光芒。”“华”用作动词时,表示“开花”,如《诗经. 小雅. 出车》:“昔我往兮,黍稷方华。”,这里的“华”表示“开花”。
到了魏晋的时候,才出现“花”字,这时候“华”和“花”字才正式分工。“花”用来表示花朵和具体的比喻义,“华”则用来表示抽象的引伸义,表示光彩、光辉等。
“华”也是汉民族的古称,如“华夏”本来是汉民族的居住地区,后引申为“中国”。唐朝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华夏一也。”

Friday, January 04, 2008

风筝的梦

风筝
有一个梦

像鸟儿自由地
翱翔在蔚蓝的天空

风筝
悄悄地向线告别
它忘了自己不是小鸟
结果
重重地跌了一脚